村网通总站 柜林村 longxiezi.nync.com 欢迎您!
湖南人真正的辉煌有两个时期,一个是晚清,一个是共和国初期。晚清当时全国十八个省,有十个省的督抚是湖南人。消灭太平天国的是湖南曾国藩领导的湘军,从俄罗斯手里夺回几百万平方公里的,是湖南人左宗棠领导的湘军。湖南人杨度写诗说:若道中华国果亡,除非湖南人尽死。信斯言矣,不算狂妄。
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,湖南人的辉煌达到一个颠峰。第一代国家领导人中间,领导核心五大书记湖南占了三个毛泽东、刘少奇和任弼时,十大元帅中湖南有三个彭德怀、贺龙和罗荣桓,十个大将中有粟裕、黄克诚、陈赓、谭政、萧劲光、许光达等6人。第二代领导人有总书记胡耀邦和副主席王震。第三代领导人有总理朱镕基。第四代领导人有个常委贺国强。到了第五代,呵呵,诚如孟子所说,君子子泽,五世而斩。小人之泽,五世而斩。湖南无论是暴发户或者贵族,我们的辉煌真正结束了。
湖南确实没落了,热衷时事的同事讨论道,网络媒体有好事者将党政精英按照省籍进行归类,结果折射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:特别是随着湖南籍省委书记周本顺袁纯清和秦光荣的退出历史舞台,湖南人彻底没落了!中央政治局常委7人,湖南人无1人;中央政治局委员25人,湖南人无1人;全国人大正副委员长14人,湖南人无1人;全国政协正副主席24人,湖南人无1人;国务院正副总理及国务委员10人,湖南人无1人;国务院组成部门负责人25人,湖南人无1人。31个省委书记湖南无1人。仅有一个台湾巡抚马英九还在任上,不用很长时间也会退出历史舞台了。
事实胜于雄辩,冰冷的数据无疑向人们揭示了湖南人在当今中国政坛的尴尬地位。失落的湖南人没有当然不甘心自我堕落,也不能怨天尤人,我们有必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:湖南人是否辉煌过,为何能辉煌?湖南人是否没落了,为何会没落?对于湖南人的没落,应当怎么看,又该怎么办?
湖南人为何会没落?我们就要想想,当初我们为什么能够辉煌。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,有人说,现如今湖南人的没落三个方面出了问题。从天时来讲,国家承平日久,既无入侵也无内战,湖南人最拿手的打仗功夫已经难有用武之地。从地利来讲,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推行外向型经济,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距日益扩大,深处内陆的湖南已经无法继续开风气之先。从人和来讲,惯出领军人物的湖南,也落入了九斤老太怪圈“一代不如一代”,一代比一代边缘化,其带动效应也日趋式微。
其实这个有些道理,又有是不对的,湖南人会打仗,这个也只是近代才有的,也只是一个表面现象,如果再问一下,近代湖南人为什么会打仗呢?难道是天生的?其实如果认真翻翻中国历史就知道,清朝之前的湖南人,几乎没有什么可取之处,那个时代打仗一直打过不停。
当然湖南人也没有出过天子甚至名臣也不多,一直是默默无闻。直到晚清,随着曾国藩领导的湘军的崛起,湖南人才真正走到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。要说湖南人的辉煌,其实就是从1851年到现在这一百五十年左右,然后又没落了。江山代有才人出,湖领风骚二百年。对于湖南人的没落,应当怎么看?回顾历史,由盛转衰的不仅有湖南人,山东人、陕西人、河南人都先后没落过。
春秋战国时期,齐鲁大地经济发达、人文鼎盛,临淄城里举袂成幕、挥汗成雨,曲阜郊外杏坛礼乐、百家争鸣,随着秦灭六国特别是楚汉争霸以项羽乌江自刎告终,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进一步西移,到了唐代,李白已调侃“我本楚狂人,凤歌笑孔丘”、“顾余不及仕,学剑来山东”。汉唐盛世时期,洛阳纸贵、长安米贵、河清海晏、万国来朝,随着南宋朝廷“直把杭州作汴州”,中原百姓“争渡、争渡、惊起一片鸥鹭”,中国的经济中心基本完成南移,到了明代,已是“南方的才子,北方的将,陕西的黄土埋皇上”。
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,历史上一个地方人才的多寡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,一旦在经济上失去了领先地位,那么后继无人将是迟早的事。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大地,秦汉隋唐的关中平原,宋元明清的中原大地和江浙地区,当然今天还是江浙人的天下。
湖南人曾经的辉煌带有很强的偶然性,当代湖南人的没落是意料之中的事,无需大惊小怪。因为湖南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来就没有居于全国领先地位,但是湖南人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,还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下好不风光过一把。但是,没有经济基础的风光是注定不可持续的。
对于湖南人的没落,又该怎么办?穷则思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成就湖南人的天时地利人和已经一去不返,世道变了,湖南人若是不跟着变,只能效仿阮籍穷途之哭。靠战争起家的湖南人,当然不能靠战争来维持自己的历史地位。刘邦都知道,马上打天下,不能马上治天下。湖南人要想有所出息,一个得靠清楚自己曾经是靠什么出息的,什么是我们的精神内核。再一个就是要真正转型,要把这种精神内核转变到经济建设中心上来。
首先,湖南人要有“天下国家”的胸怀。曾国藩就不用说了,一个农民子弟,没有任何背景,37岁做到了当时的正部级礼部侍郎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从小立志做圣贤以天下国家为已任的胸怀。
还在乡下当教书先生的左宗棠,他就关注了新疆这个地方,他的志向是“身无半亩心忧天下”,后来被毛泽东改为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”。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和第一个到国外当大使的郭嵩焘(那个时候出国不像今天这么流行,当时流放新疆都是一种刑罚,何况出国几万里,没有谁愿意去),抬着棺材到出征新疆的左宗棠。这些先贤们不像我们今天湖南人,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,不愿意外出打拼。
对于今天我们尤其要提倡“天下国家”的想法,湖南人应敢于四海为家,到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求学、就业,到发达地区接受先进教育,到全国性甚至全球性舞台历练才干。
其次,湖南人的团结。孟子曰:“中也养不中,才也养不才,故人乐有贤父兄也。如中也弃不中,才也弃不才,则贤不肖之相去,其间不能以寸。”这个意思就是要团结,或互相提携。曾国藩组建湘军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针对当时清兵的“胜则争功败不相救”的恶习,他认为这样的军队是无法打胜仗的。
在这种背景下,他决心组建一个能够团结战斗的军队。当初跟曾国藩一起被皇帝任命为团练大臣的有43人,最后成功的就只有他一人,这个与他的理念有很大关系。
他选择有血性的读书人担任营官,选择朴实的本乡本土的农民当兵,这些营官和士兵都是乡里乡亲,在战场上能够互相关照。湘军的“胜则举杯相庆、败则拼死相救”的风气,为后来的蔡鍔蒋介石等人极为推崇,蔡鍔编的后来成为黄浦军校教材的《曾胡兵法》,就极力推崇这种精神。
这个其实就是团结,毛泽东所说的“军民团结如一人,试看天下谁能敌”,其实就是这种团结精神。湘军与其说是一个地方的代名词,不如说是一种团结精神的代名词。后来,曾国藩要李鸿章按照湘军的“精神内核”组建淮军,也带出了一支有很强战斗力的军队。后来毛泽东的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,其实就借鉴了曾国藩湘军的军歌《爱民歌》。
不只是战场上要团结,官场上也要团结,商场上和科技场上,都需要团结精神。只是现在湖南人的这种精神似乎不多见,偶尔常德人和宁乡人身上还有一点点。
最后,湖南人的善于学习。曾国藩一介书生,他带兵打仗,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善于学习。不但善于向书本学习,向实践学习,也善于向下级学习(老毛后来的兵教官官教兵又进了一步)。王珍是罗泽南的弟子,也是曾国藩的部下,这个人很有个性,不太服曾国藩管。曾国藩也不太喜欢他,但对他打仗好办法,曾国藩不但自己学习得很到位,还向其他将领推介王珍的打法。
不只是王珍,对其他将领,无论是胜和败,曾国藩都会认真总结和反思。不只是曾国藩是这样,当时的湘军将领都是这样。咸丰十年六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葆的信中讲到:吾湖南近日风气,蒸蒸日上。
凡在行间,人人讲求将略,讲求品行,并讲求学术。弟与沅弟既在行间,望以讲求将略为第一义。点名看操等粗浅之事必躬亲之,练胆料敌等精微之事必苦思之。
品学二者,亦宜以余力自励。这封信还写到:目前能做到湖南出色之人,后世即推为天下罕见之人矣。这个也表明曾国藩对湖南人的自信。善于学习,也勤于栽培子弟,是当时湘军的一个传统。胡林翼死前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家乡益阳办了一个书院,而新疆第一任巡抚刘锦棠也在老家湘乡办了一个东山学校,就是后来毛泽东读书的学校。
湖南人应当不拘一格降人才,不一定非得在政坛一骑绝尘,大可以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百花齐放“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”有的地方没落下去了,再也没有复兴起来,例如陕西、河南、江西;有的地方一度没落了,后来又重振雄风,例如山东;有的地方名不见经传,在舆论上并不受追捧,但却人才辈出、薪火相传,例如江浙。
没落后的湖南人,将何去何从,取决于7000万湖湘子弟是沉沦还是觉醒,是慕虚还是务实,是空谈还是实干。